知识产权金融:是金矿还是“坑”?

author 阅读:59 2025-03-14 19:43:27 评论:0

知识产权金融: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三部门联合发文,要在多地试点知识产权金融生态,这无疑是给创新企业打了一剂强心针,仿佛知识产权这块“敲门砖”真能敲开财富的大门。 政策的美好愿景是让企业的“知产”变“资产”,而其中最典型的路径就是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看上去很美

理论上,企业把专利、商标这些无形资产拿去银行抵押,换来真金白银,既解决了融资难题,又能激励企业搞研发,可谓一举两得。 这种操作符合经济学原理,通过担保降低了银行的风险。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往往很骨感。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喊了很多年,但一直没能真正火起来,甚至一度被业内人士戏称为“皇帝的新装”。很多所谓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实际上还是靠企业的信用,知识产权只是个幌子。正如经济日报的文章所说,部分金融机构不过是“走老路子、搬老办法”,换汤不换药。

落地难:拦路虎重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局面? 问题就出在知识产权的特殊性上。与房子、土地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抵押物不同,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处置流转都存在诸多难点。

价值评估:雾里看花

首先就是价值评估。谁来评估?怎么估值?这都是大问题。

银行自己没有专业的评估人才,只能依赖外部评估机构。但问题是,这些评估机构的收费并不便宜。正如经济日报作者郭子源所调研发现的,如果知识产权最终估值为300万元,银行按照30%的质押率放款100万元,企业可能要支付至少6万元的评估费。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更让人头疼的是,即使是同一项专利,不同的评估机构给出的估值也可能天差地别。 这就让人纳闷了:难道知识产权的价值,就跟薛定谔的猫一样,不打开盒子就永远无法确定吗? 实际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既有评估方法的差异,也有评估人员的主观判断。

我个人认为,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既要考虑其技术含量,也要考虑其市场前景。技术含量可以通过引用量、专利类型等指标来衡量,而市场前景则需要考察行业发展趋势、竞争格局等因素。 然而,要将这些因素量化,并最终转化为一个具体的数值,难度可想而知。

处置流转:困难重重

即使评估出了价值,后续的处置也是个大问题。 知识产权不像房子那样容易变现,它需要专业的交易平台、专业的运营团队。

国内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着交易信息不对称、交易流程不规范等问题。 而且,即使找到了买家,价格也很难谈拢。毕竟,知识产权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买家的需求和预期。 如果买家认为这项专利对自己没用,那么即使它价值连城,也只能是废纸一张。

解决之道:任重道远

要真正让知识产权落地成金,需要政府、银行、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

简化评估,放权于市场

针对评估难的问题,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经验,例如,允许银行在一定额度内,通过内部评估、银企协商等方式确定知识产权的价值。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减少评估费用,缩短审批时间,提高贷款效率。当然,这需要银行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健全交易,盘活资产

针对处置难的问题,需要加快建设专业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规范交易流程,提高交易效率。同时,也要鼓励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参与到知识产权的处置中来,利用其专业的运营能力,将知识产权转化为实际的收益。

完善机制,激励银行

此外,还要解决银行放贷的内生动力问题。 银行的信贷人员,往往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心存顾虑,担心出现坏账。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完善内部的“尽职免责”机制,免除一线信贷人员的后顾之忧。 同时,也要完善风险分担机制,例如,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为银行提供一定的风险保障。

总而言之,知识产权金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银行、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 只有解决了价值评估、处置流转、风险分担等难题,才能真正让知识产权落地成金,为创新企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然而,这一切并非一蹴而就,仍然任重道远。

本文 ethergome.com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ethergome.com/post/1670.html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