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真相:别被“零添加”忽悠,看穿行业潜规则

食品添加剂:洪水猛兽还是必要之恶?
央视的报道,总给人一种“钦定”的感觉。一句“食品添加剂并非洪水猛兽”,仿佛就给食品添加剂定了性,试图让大众放下戒备。但真的是这样吗?食品添加剂的问题,绝非一句轻飘飘的“用对量、把准度”就能解决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添加剂本身,而在于监管的缺失、商家的逐利,以及消费者信息的不对称。
央视定调?别急着下结论
“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不必闻之色变”。这话听起来没错,但细想之下,却充满了诡辩的味道。谁说老百姓“闻之色变”仅仅是因为不了解?更多的是因为现实的教训!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鸭蛋…哪一次食品安全事件,仅仅是因为消费者“不了解”?恰恰相反,是无良商家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滥用、甚至非法添加各种物质,才导致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极度不信任。
所以,央视试图通过科普的方式,让大众接受食品添加剂,这种做法本身就值得商榷。在监管不到位、违法成本过低的情况下,再多的科普,也难以消除大众的疑虑。与其急着给食品添加剂“洗白”,不如好好反思一下,如何加强监管,如何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食品添加剂的真面目:防腐保鲜只是冰山一角
文章开头就指出,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的物质。乍一看,这似乎只是为了让食物更好看、更好吃、更耐放。但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商业逻辑和技术考量。
从馒头到葡萄酒:添加剂无处不在
无论是西方的面包、蛋糕、干红葡萄酒,还是中餐里的馒头、包子、油条,都离不开食品添加剂。这似乎在告诉我们,添加剂已经渗透到了我们日常饮食的方方面面,成为了现代食品工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真的是“不可或缺”吗?还是说,我们已经对添加剂产生了依赖,甚至已经无法接受没有添加剂的食物了?
想想看,为什么现在的馒头可以如此蓬松柔软?为什么蛋糕可以如此香甜可口?为什么葡萄酒可以如此色泽诱人?这些都离不开各种添加剂的功劳。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食物原本的味道,失去了天然的营养,甚至失去了对健康的保障。添加剂,真的是让我们的生活更好了吗?这个问题,恐怕需要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
孙宝国院士的豆浆豆腐论:偷换概念还是无奈之举?
孙宝国院士举例说,中国人吃了1300多年的卤水点豆腐,如果没有卤水,就只有豆浆,没有豆腐,而卤水就是食品添加剂中的一种,叫食品凝固剂。这个例子乍听起来很有道理,但细究之下,却充满了偷换概念的嫌疑。
传统工艺与现代工业的界限:卤水真的是添加剂吗?
卤水,主要成分是氯化镁,是一种天然矿物质。虽然它起到了凝固豆浆的作用,但它并非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而是天然存在的。将其归为“食品添加剂”,未免有些牵强。更何况,传统的豆腐制作工艺,本身就是一种天然、健康的食品加工方式,与现代工业化的食品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
将卤水与现代食品添加剂相提并论,无疑是在混淆视听,试图淡化现代食品添加剂的风险。这种做法,要么是孙院士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存在偏差,要么就是为了迎合某种宣传需要。无论哪种情况,都令人感到失望。我们需要的,是客观、公正的科学解读,而不是似是而非的诡辩!
滥用添加剂:比“洪水猛兽”更可怕的潜规则
如果说食品添加剂本身并非洪水猛兽,那么滥用添加剂,绝对是比洪水猛兽更可怕的存在。超范围、超剂量使用添加剂,已经成为食品行业的潜规则,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健康。
超范围、超剂量:食品安全的隐形杀手
王薇教授指出,每一种食品添加剂都会标明允许使用的食品类别,以及在该食品类别内的最大添加量。超出范围或超出剂量使用,都属于食品添加剂的滥用现象。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商家为了追求更好的口感、更长的保质期,往往会铤而走险,超标添加各种添加剂。
长期食用含有超标添加剂的食品,可能会在体内造成蓄积,甚至产生致癌的风险。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有大量的科学研究作为支撑。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商家选择无视消费者的健康,甚至不惜以身试法。这种行为,简直是丧尽天良!而监管部门的失职,更是助长了这种歪风邪气。如果不能严厉打击滥用添加剂的行为,食品安全问题永远无法得到根治!
“零添加”的谎言与真相:营销噱头下的消费者盲区
如今,越来越多的食品包装上标注着“零添加”、“0防腐剂”等类似的宣传语。这些标签,真的意味着安全、健康吗?恐怕未必。很多时候,“零添加”只是商家玩弄的营销手段,用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掩盖产品本身的缺陷。
配料表:消费者自保的最后一道防线?
专家表示,“零添加”更多的是对于生产过程的一种描述,与该食品是否安全没有太多的关系。消费者想要了解食品的真实属性,正确阅读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等食品标签信息才是关键。但问题是,有多少消费者会认真阅读配料表?又有多少消费者能够看懂配料表上的各种化学名词?
商家正是利用了消费者的这种信息不对称,大肆宣传“零添加”的概念,营造一种“健康、安全”的假象。而消费者往往被这些花哨的标签所迷惑,忽略了配料表上的真实信息。所以,想要真正保障自己的健康,消费者必须学会如何阅读配料表,了解食品的真实成分。这或许是消费者自保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最有效的一道防线。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呼吁: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于航宇呼吁消费者关注食品的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了解食品的真实属性。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了“零添加”宣传的误导性,并试图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别被“零添加”忽悠了,看看配料表吧!
然而,仅仅是呼吁,真的能够改变现状吗?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依然处于弱势地位。商家有足够的能力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而消费者,往往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辨别能力,难以识破商家的谎言。
所以,仅仅依靠消费者的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监管部门需要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规范食品标签标识,打击虚假宣传行为,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消费者的健康,避免“零添加”陷阱的再次发生。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关键在于行动!
本文 ethergome.com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ethergome.com/post/1797.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