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游戏圈:一场被吹大的幻梦?

author 阅读:74 2025-03-14 18:53:59 评论:0

成都:被捧上天的“单机之都”?冷静看待西南游戏产业的幻梦

2月13日,《湮灭之潮》预告片发布的当天,成都《猿公剑》制作人的一句“单机游戏之城”,仿佛为成都游戏圈打上了一剂强心针。随后,《明末:渊虚之羽》亮相双子塔、登上央视,似乎都在印证着成都单机游戏产业的蓬勃发展。然而,在“成都单机游戏之都”的美好愿景下,我们是否应该保持一丝冷静?

成都单机:昙花一现,还是厚积薄发?

不可否认,成都近年来的确涌现出不少单机游戏团队。《苍翼:混沌效应》、《纸嫁衣》系列等作品的成功,也让人们看到了成都单机游戏的潜力。但将这些成功案例简单归功于“成都模式”,未免有些过于乐观。

成都游戏产业的起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包业务。维塔士、育碧等公司的存在,为成都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明末》团队的起家,也正是从外包做起。然而,外包经验与独立游戏开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逻辑。前者强调执行力,后者更需要创新精神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

手游厂商转型单机,也并非一帆风顺。91ACT的《苍翼:混沌效应》虽然销量破百万,但背后是团队的转型困境和对市场的妥协。心动互娱的单机化尝试,更多是对手游IP价值的再利用,而非对单机游戏市场的全新开拓。

低成本:成都的优势,还是陷阱?

“低成本”是成都单机游戏产业最常被提及的优势。较低的房价和人力成本,的确降低了创业门槛,让更多有梦想的年轻人有机会进入游戏行业。但低成本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

一方面,低薪资可能导致人才流失。在北上广深,游戏人才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这使得成都难以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另一方面,低成本可能限制了游戏的开发预算。单机游戏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如果预算不足,很难保证游戏的品质。

诚然,如《人格解体》这类早期0薪酬开发的案例令人感动,但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令人担忧。过度压低成本,很可能导致游戏质量下降,最终影响团队的生存。

幸福感:成都的软实力,还是自我安慰?

成都的“慢生活”和“包容文化”,常常被视为吸引游戏开发者的重要因素。但这种“幸福感”是否真的能够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

过于强调“幸福感”,可能会掩盖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成都游戏产业的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与北上广深相比仍有差距。如果只满足于“巴适”的生活,而忽略了对技术的追求和对市场的开拓,成都单机游戏产业的发展可能会陷入瓶颈。

《哪吒》导演饺子的案例,或许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同样有许多优秀的动画电影制作团队,他们能够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创作激情,不断推出优秀作品。

成都单机:被高估的潜力,还是被低估的价值?

成都单机游戏产业的发展,并非一片坦途。一方面,国内单机游戏市场规模仍然较小,难以支撑大量团队的生存。另一方面,成都单机游戏在品质和创新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2024年国产买断制游戏总销售额仅占全年国内游戏市场的3%,除去《黑神话:悟空》后,更是显得惨淡。这样的市场环境,对于成都单机游戏团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然而,单机游戏的价值,并非仅仅体现在销售额上。它承载着文化输出的使命,是城市创新能力的体现,更是无数游戏人的梦想。如果成都能够继续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或许真的能够成为中国单机游戏的重要力量。

只是,在被捧上“单机之都”神坛的同时,成都更需要冷静思考,找准自己的定位,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文 ethergome.com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ethergome.com/post/1668.html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